【成語意思】:半路出家: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,后比喻中途改行,從事非本行的工作。
【成語來源】:出自《京本通俗小說·錯斬崔寧》:“先前讀書,后來看看不濟,卻去改業做生意,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。”
【成語拼音】:bàn lù chū jiā
【成語聲母】:BLQJ
【成語年代】:古代成語
【用法分析】:半路出家作賓語、定語;含貶義,形容中途開始干某事,常用于書面語。
【成語結構】:偏正式成語
【成語字數】:四字成語
【使用程度】:常用成語
【褒貶解析】:貶義成語
【半路出家的近義詞】:半道出家、臨時抱佛腳
【半路出家的反義詞】:科班出身、訓練有素
【成語例子】:他本來是當老師的,后來半路出家做起生意來,雖然不易,但也算有所成就。
【成語接龍】:
半路出家 → 家常便飯 → 飯來張口 → 口耳相傳 → 傳宗接代 → 代代相傳 → 傳為佳話 → 話不投機 → 機不可失 → 失之東隅 → 隅谷之聲 → 聲東擊西 → 西窗剪燭